许多地方都有中秋节吃鸭子的习俗。此时的鸭子肉质鲜美配查信,还有预防秋燥、清热滋阴、补体养胃之功效配查信,基本上老少咸宜。
鸭子可以煲汤,可以红烧,可以挂炉烤,还可以上笼屉清蒸,各种吃法都让食客大快朵颐,由此也留下了“鸭香四溢满庭芳,肉嫩汤鲜味悠长”“红烧鸭肉色如金,香气扑鼻醉人心”“烤鸭金黄皮脆酥,肉质鲜嫩满口福”“清蒸鸭肉嫩且鲜,原汁原味美无边”等诸多溢美之词。陆游对鸭子烹饪方式自有心得:“但令烂熟如蒸鸭,不著盐醯也自珍。”
在很多上海人家的中秋餐桌上,鸭子是不可或缺的,尤其以芋艿老鸭汤最为普遍,有的还会在煲汤时加进扁尖和火腿。本帮八宝鸭在佳节里也是很撑台面的,这道菜起源于清代宫廷,上世纪30年代经城隍庙老饭店改良后广泛流传。不过,无论是老鸭煲还是八宝鸭,都是蛮考验厨艺的,嫌麻烦的话就干脆去买现成的烤鸭,省时省力,味道大多还算不错。
夏转秋,啖鸭肉。汪曾祺记忆中的秋滋味是这样的:“高邮的麻鸭是名种。我们那里八月中秋兴吃鸭,馈送节礼必有公母鸭成对。”在鲁迅日记里,记载中秋之事时多次出现“烹鹜”二字,也就是食鸭。例如,1917年中秋,鲁迅在京城绍兴会馆与友人聚,“烹鹜沽酒作夕餐,玄同饭后去。月色极佳……”又如,1930年中秋节,他“煮一鸭及火腿,治面邀平甫、雪峰及其夫人于夜间同食”。难怪,有网友称他为“文坛第一吃鸭男神”。
有一种说法,“鸭”“压”同音,吃鸭有压住邪气、保护家庭平安的寓意。这种流传于民间的祈愿,也不失为美好的文化情结。所以,中秋食鸭连接起时令、人情与民俗配查信,让各家的中秋餐桌成为时光里鲜活的生活注脚——最寻常的烟火滋味,恰是最绵长的岁月深情。
发布于:上海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